2025-07-12 | 网站首页 | 返回旧版
用户名 密码 新用户注册 |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郑万高铁』国内高铁第一深水桩基桥--彭溪河多线特大桥顺利合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1-26  来源:央视新闻  浏览次数:531

11月25日20时,由中铁二院设计、中铁十一局承建的渝万铁路公司郑万高铁彭溪河多线特大桥顺利合龙,该桥是郑万铁路全线的重难点控制性工程,施工技术难度大、安全管理风险高。



彭溪河多线特大桥全长741.6米,共14跨,主跨长度达200米,10号、11号主墩横穿三峡库区,处于河段水深约60米的斜岩环境里,是国内高铁第一深水桩基桥。


“水位的无规律大幅度涨落变化,对栈桥、深水桩基及围堰施工带来极大困扰。”大桥技术负责人介绍。深水施工,并且水位变化周期快、水位涨落差高达30米是他们面临的第一道难题。



大桥桩基位于水下60米左右的斜坡上,地形陡峭,砂岩地质基岩强度高,成孔非常困难。施工期间,还要保证持续通航。为此,施工单位中铁十一局专门修建了高桩栈桥,“架桥修桥”,在栈桥上搭建钻孔平台进行水中桩基施工。施工单位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对钢围堰设计与施工、大跨度连续梁线性监控、钢管拱施工等难点进行技术攻关。承担了《陡坡河床及水位大幅度升降条件下桥梁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研究课题。目前正在申报专利9项,工法3项,已形成论文21篇,对深水、高墩、大跨、复杂桥梁开展技术攻关,彭溪河多线特大桥的修建也填补了我国高铁深水基础施工等多项技术空白。



由于大桥施工技术复杂,标准要求高,施工单位中铁十一局运用BIM技术针对不同工况进行施工仿真模拟,相当于是在正式施工前进行“彩排”,运用BIM5D技术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管控,提前发现问题并解决,确保现场真正施工时万无一失。他们将围堰等复杂构件利用3D技术打印出来,并运用3D仿真模型、BIM技术、VR技术对复杂工艺工序进行可视化交底,确保大桥施工安全可控。彭溪河多线特大桥BIM应用荣获第八届“龙图杯”全国BIM大赛施工组二等奖。


“由于水下作业变数较多,在大桥施工过程中,我们尤其重视现场的安全管理。”现场负责人介绍。



为确保安全高效推进大桥建设,施工单位中铁十一局组织全体建设者学习质量安全红线管理文件。定期开展事故警示教育,并针对事故教训进行举一反三,积极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严格落实安全教育培训及安全技术交底。加强日常检查,健全考核体系,促进问题整改闭合。开展安企共建,强化政企沟通等等。多举措提升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及红线意识。


据悉,郑万高铁新建线路全长约818公里,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郑万高铁重庆段桥隧比达98.1%,是我国第一条桥隧比超过90%的复杂险峻山区高速铁路。该铁路建成通车后,将极大地缩短重庆及三峡库区与西南、西北、华中、华北等地的时空距离,北上广等发达城市都将纳入重庆市民的一日生活圈。


 
 


Tel:(网站)021-51603532;(会议)021- 51603528 51603599;(报告、手机报) 021-51603532;(定制)13482147664;Fax:021-51603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