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7 | 网站首页 | 返回旧版
用户名 密码 新用户注册 |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武汉』地铁8号线二期街道口站至马房山站区间右线隧道贯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5-20  来源:楚天都市报  浏览次数:545

5月15日,武汉地铁8号线二期街道口站至马房山站区间右线隧道贯通。



位于珞狮路与武珞路交界的街道口,是武汉最知名的商圈之一,也是武汉市二环线的重要交通支点之一。在如此显要位置修建地铁,无异于“在人体心脏附近动手术”。


动工3年多来,中建三局建设者战严寒,斗酷暑,克服场地狭小、管线迁改、交通组织等一系列难题,打造了武汉地铁建设的新样板。


“三维网格”拓出施工面


中建三局地铁8号线二期四标包含3站2区间,即街道口站、8号线马房山站和11号线马房山站,街道口站—马房山站区间、马房山站—洪山区政府站区间,全长2363米。


“该站地处商圈,车多地小,施工难度大。”项目经理王国庆表示,街道口站是武汉首个地下4层分离岛式站台车站,基坑主体最深处约40米,若按先桩基施工,后暗挖通道的计划,工期至少2个月。


大胆假设,精密测算,反复验证……最终,项目部采用“三维网格”施工方法:基坑同一垂直断面上,一路队伍开始地面桩基施工,另一路则从地下23米处暗挖通道,施工时间节省整整一半。


网格化管理同样体现在地面规划。记者看到,现场分有材料存放区、基坑挖掘区、钢筋制作区、拆除物料周转区等数个“施工网格”,各类物料错峰进场,网格管理员统一管理。


16根格构柱助力盾通


15日,街道口站—马房山站区间右线隧道顺利贯通。


“以往盾通,多采用路面开洞,向上调运盾构的方式。”项目生产经理蔡焕说,该区间的盾构机“出洞”的位置位于二环线下方,若采用传统的出洞方式,则需在盾构机上方的二环线路面开挖洞口,严重影响交通不说,漫长的施工周期,后续的风水电、附属结构、出入口的施工更无以为继。


为此,项目部大胆实施“托换方案”——切割盖板下原有的16根格构柱,盾构出口的左右两侧,新建2根承重大梁,一方面留足盾构出洞所需的空间,同时托住了盖板,分担了区间重量,确保盾构机平稳下移,经负四层空间平移出洞。


由此,项目部在主体结构尚未封顶情况下,提前实现了区间贯通,为项目推进赢得了至少1个月时间。


BIM模型智慧回迁管线


街道口站难,管线迁改更难。


在街道口站3号出入口的开挖土方前,记者看到,各类管线标识清晰,工作人员手持测量仪器,记录埋深、标高、管线材质等测量数据。


该站红线内深浅埋设有污水管、雨水管、电力管等地下管线,分属10多家权属单位,呈“蛛网式”布置,开挖前迁改的管线,建成后需逐一回迁。


“我们对所有的管线进行了大数据汇总。”项目总工惠文军说,迁改前,项目建立BIM模型,提供了多个比选方案,最复杂的区域辅之以人工开挖核实,最终以坐标定位方式,对原有管线统一测量汇总。


据测算,BIM技术的运用,为两座地铁站迁改节约50天时间,为不同阶段打围提供优化方案,更加方便后期检修。


 
 


Tel:(网站)021-51603532;(会议)021- 51603528 51603599;(报告、手机报) 021-51603532;(定制)13482147664;Fax:021-51603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