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一早,在沈阳地铁1号线东延线植物园站。送儿子到地铁口的郭女士笑着告诉记者,地铁开通后,她早晨的节奏终于从“连滚带爬”变成“从从容容”。过去,她需要清早从棋盘山开车送儿子到和平区上学,再匆匆返回为小女儿准备早餐。如今,儿子可以乘地铁直达学校,她也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家人。
家住奥林匹克花园的丁大爷说:“以前想去市内,得等儿女开车。现在可以随时出发,一路惬意!”数据显示,东延线开通后,沈阳地铁日均客运量从190.01万人次跃升至204.82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量更突破255万人次。
这条全长16公里的地铁延长线,连接了城市的东西两端,重塑着沈阳的肌理与脉搏。
在棋盘山,刘女士终于买下了心仪的别墅。她说,此前犹豫是因为父母年迈,出行不便,而地铁的贯通让她彻底打消了顾虑。“现在他们可以随时乘地铁去市内逛逛,生活圈一下子扩大了。”
记者走访了东陵公园、农业大学等站点,看到周边楼盘纷纷打出“地铁+生态”的标签,吸引着主城区的购房者。房产顾问小吴感慨道:“以前是求人来看房,现在是客户主动上门。”
地铁1号线东延线串起了东陵公园、植物园、鸟岛等景点,形成了一条独特的“文旅走廊”。数据显示,1号线东延线开通首周日客流量达60.39万人次,植物园站今年国庆假期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4万人次。蜂拥而至的人流让旅游资源丰富的东部地区瞬间成为财富洼地,每天爆满的植物园就是最好的注脚。
地铁在这里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东陵公园站的“文旅剪影”主题墙、农业大学站的农业文化展示、植物园站的“站站市集”……这些设计将地铁空间转化为城市文化的展台,让乘客在出行中感受沈阳的历史与活力。
此外,它让沈阳东部地区融入“一小时通勤圈”,沈抚新城与沈阳中心城区的时空距离被大幅压缩。这意味着,抚顺与沈阳的资源、人才、产业流动将更加频繁,沈阳都市圈协同发展迈出实质性一步。在抚顺工作、沈阳居住的工程师陈先生说:“以前通勤是煎熬,现在地铁+城际的无缝接驳让双城生活成为可能。”
一条地铁线为何能引发如此深远的变化?
或许答案在于,现代城市交通已成为重构城市空间、引导发展方向的“催化剂”。它打破了“西强东弱”的旧格局,推动了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结构的形成;它让“职住分离”不再是痛点,让“诗意栖居”与“高效通勤”得以兼得。
更重要的是,地铁让城市发展回归“以人为本”的初心——郭女士的从容、丁大爷的惬意、刘女士的安心……这些普通人的幸福感,才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随着沈阳都市圈建设的深入推进,地铁的网络效应还将持续放大。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更多区域被地铁唤醒,更多人的生活因轨道交通而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