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波、洛阳等城市地铁规划被审批部门搁置的消息引起社会关注,这标志着我国城市地铁建设正在告别规模扩张,步入质量提升的新阶段。
一段时期以来,地铁被视为城市现代化的“核心名片”,各城市争先恐后大规模规划建设。但从运行情况来看,一些城市难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每天每公里0.7万人次的客流强度硬指标。一些城市地铁建设规划多以人口规模、房地产开发热度为导向,将客流强度与财政债务优化作为核心考核指标,但忽视了生态环保方面的考量。笔者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铁建设亟须从“规模优先”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也要综合考虑生态环保方面的内容。
地铁作为重大基建工程,既要发挥交通枢纽作用,更要坚守生态底线,要算好生态、财政、资源“三本账”,构建“客流强度—财政可持续—生态承载力”三位一体的评价考核体系。
一方面,地铁作为现代城市交通的骨干力量,不仅在提升城市运力、缓解地面交通拥堵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凭借低能耗、低排放优势成为低碳出行的重要方式。研究显示,地铁单位客运量能耗仅为私家车的1/8,每公里运输可减少约50%的碳排放,对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意义深远。
另一方面,也需要清醒认识到,地下空间是城市稀缺生态资源,承载着稳定地质结构、维系地下水循环的核心功能。据测算,每公里地铁隧道施工需扰动约10万立方米土壤,产生的弃土不仅占用土地,更可能破坏地下含水层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如个别城市部分区域因地铁施工导致地面沉降,预计修复周期长达20年;地铁穿越湿地时曾因防护不当造成局部植被枯萎,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生态修复。这些案例说明,地质生态系统一旦破坏便难以逆转,生态欠账远非短期经济收益所能弥补的。
地铁建设算好生态低碳账,既是对资源约束的清醒认知,更是新时代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当前亟须强化地铁建设生态环保硬性约束。
一是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生态指标体系。要将地下空间资源承载力、地质稳定性、地下水保护、生态敏感区影响等纳入核心指标,细化土壤污染风险、生物栖息地扰动、噪声扬尘控制等量化标准,严格编制生态修复方案,形成“前期评估—中期监测—后期修复”的全周期闭环管理。如北京地铁新线路规划将生态评估提前至规划初期,评估重点从局部影响补救转向全生命周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统筹。
二是实行生态指标“一票否决”机制。建议在客流强度、财政考核指标基础上,建立生态承载力硬性考核体系,对生态考核达不到指标要求的地铁规划建设项目不予审批。对生态评价得分低于相关标准的项目,要求其重新优化线路或补充环保措施,未达标前不得开工。
三是构建绿色建设体系。将施工期弃土处理、生态修复费用及运营期能耗、碳排放等纳入项目总投资,倒逼建设单位采用非开挖盾构、弃土资源化利用、隔音降噪设备等绿色施工技术,减少生态损耗。近期上海、济南、无锡等多地地铁建设采用预制装配、模块化施工等新技术,实现低碳减排与成本控制双重效益,仅上海地铁采用预制拼装技术就实现粉尘减排60%,逐步构建起多技术融合的绿色建设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