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列试验速度453公里/小时,两列相对交会试验速度896公里/小时!这不是飞机起飞的速度,而是中国高铁再次刷新的世界纪录!当“贴地飞行”成为现实,中国高铁便正式驶入了全球铁路技术的“无人区”。从350公里/小时到400公里/小时,中国高铁如何实现技术突破?在最新一期《开讲啦》节目中,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赵红卫,分享了全球最快高速列车CR450背后的硬核故事。
极速背后,全是细节狂魔的“执念”
你以为高铁提速只是单纯加大功率这么简单?CR450的诞生,简直是一部“细节较真史”!
先说颜值——车头延长到15米,更细、更尖,破风前行,阻力暴跌!连转向架都全包覆,裙板下降、车轮隐藏、车体平顺化,整车阻力直接降低22%。
再说动力——采用永磁牵引系统,效率比上一代CR400再提升4%,正是减阻提效这关键一步,将列车推入“世界最高运营试验速度”。从静止加速到350公里/小时,CR450仅需4分40秒,比前辈CR400快了近2分钟!
既要狂飙,也要舒适。CR450疯狂“减重”50吨,相当于整车重量的10%。大到车体,小到螺栓,每一个部件都必须为减重作出最大贡献。但“瘦身”绝不牺牲体验:车内空间不缩水,行李存放空间反而增大1.2倍,还第一次设置多功能包间,方便进行紧急医疗服务。即便速度飙升至400公里/小时,车厢内噪声仍与既有动车组350公里/小时运行相当,“硬币屹立”的经典场景依旧稳稳在线!
一块小小的显示屏 背后竟然是2万多页的需求清单
你可能想象不到,CR450司机操控台上那一块看似普通的显示屏,背后承载的竟是长达13年的迭代优化、超过2万页的需求文档,以及超过300万次的专项测试。这一切,都是为了显示更明确清晰,保障司机操作时的绝对安全和高效。
一位参与开发的青年工程师介绍,有时仅仅因为一个图标或按钮形状的微调,团队就要反复修改20多页的显示界面。在旁人眼中,这种细致近乎“自找苦吃”。但赵红卫解释道,这些调整绝不是空穴来风——它们往往源自一线高铁列车司机、制造人员和研发团队的实际反馈。每一个细节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如果受电弓的状态未能准确显示在屏幕上,哪怕只差一点信息,都可能导致司机误操作、列车失去动力,造成列车晚点。所以,每一项改动都必须经历反复修改测试,不仅如此,在测试完成后,还要请一线高铁列车司机亲自体验,确保界面清晰、信息准确,真正成为司机们行车中的得力助手。
这2万多页需求仅是一个代表,还有许多我们看得到和看不到的细节,承载的不仅是中国高铁对“零失误”的极致追求,更是从追赶到领跑的核心支撑——它背后,是对每一位乘客的郑重承诺。
为什么高铁有时候跑不到最高速
坐高铁时,不少小伙伴有过这样的疑问:明明高铁都能跑350公里/小时了,怎么有时候速度就是上不去?
面对这个疑问,赵红卫揭开了谜底:不是车不行,是线路有差异!她解释道,就像高速公路分等级,铁路也会根据建设或地理条件不同有速度等级之分。比如,设计时速250公里的线路,困难区段最小曲线半径仅2800米,而350公里的线路,困难区段最小曲线半径应为5500米,如果在250公里线路上硬要提速,很容易因为离心力造成安全事故!而且,高铁行驶速度其实也不是越快越好,还要考虑综合性能,在一些城际线上,列车每隔20分钟左右就要进站停靠,频繁地加速减速、频繁启停,反而会拉低平均速度。这种情况下,高速列车反而不如启停速度更快的低速列车用时更短。
全民共创!你的点子也许就是CR450的下一项标配
你是不是也曾在高铁站一路狂奔,却找不到自己的车厢?是否期待车上能有更方便的饮水设备?这些出行痛点,可能很快就会成为CR450的下一项设计输入!据赵红卫透露,CR450作为全球最快高铁列车,已经在智能设计上迈出一大步,比如驾驶舱内已配备语音控制遮阳帘、空调和故障提示等智能系统。未来,这些技术有望扩展至车厢外显示屏,乘客可轻松点击查询车次、车厢信息,再也不用担心匆忙之间上错车。
她还爆料说,在这趟全球最快高铁列车正式运营之前,按照惯例可能会向社会开放一些试乘名额,征集他们的试乘体验。快来加入这场“共创CR450”的讨论吧!也许你今天的一个脑洞,就是明天高铁上的最新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