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7 | 网站首页 | 返回旧版
用户名 密码 新用户注册 |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上海』非洲工程师点赞:“这是世界上最棒的城市轨道交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10-17  来源:解放日报  浏览次数:83

10月16日,在上海出席2025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的上百位外宾“兵分四路”,参加了由上海市科协承办的“工程能力工作坊”活动。这项活动紧扣大会主题“工程塑造绿色未来”,聚焦城市更新、资源再生、智能建造、航空制造、海洋装备、轨道交通、绿色能源等7个领域,分为4条参访路线:城市根茎——地下轨交与城市山林之旅、环境之友——城市绿能引擎解码之旅、逐梦蓝天——未来空港与航空制造探访之旅、蓝海工坊——长兴海洋装备探索之旅。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跟随外宾,踏上“地下轨交与城市山林之旅”,参访了上海轨道交通路网运营调度指挥大楼、轨道交通23号线景联路站、上海大歌剧院等地。“这是世界上最棒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质量非常高,克服了上海软土地基带来的困难。”上午参访结束后,尼日利亚工程师协会原主席卡希姆·阿里告诉记者。

展示世界最大轨交网技术成果

“欢迎大家从世界各地齐聚上海,参观在建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23号线一期工程景联路站及相连区间,设置了4个展示点,请观摩我们的设计建造技术成果。期待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共同为全球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发展添砖加瓦。”37位外宾上午抵达在建的景联路站后,申通地铁建设集团副总经理陆晨致欢迎辞,随后由中铁五局海外事业部员工介绍技术成果。

上海城区施工空间小、地质复杂、地下管网密集,却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世界最大的背后,蕴含着哪些创新技术?

据介绍,第一类是应对特殊环境的车站建造技术。近年来,明挖法车站施工在上海中心城区面临越来越严苛的环境制约,对暗挖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为此,上海工程师团队攻关“饱和软土敏感环境暗挖地铁车站建造技术”,提出了在城区复杂环境中采用机械掘进法或超长、特大断面管幕法修建地下车站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已用于14号线静安寺站、桂桥路站等站点建设。

第二类技术打造出地下区间施工的“数智盾构2.0”。传统盾构机由操作员凭经验控制,比如调整掘进方向、协调拼装隧道管片,一旦操作有误差,就可能导致隧道错台渗漏。而“数智盾构2.0”装有“智能大脑”,能实时调节掘进压力,自动控制同步注浆和油脂,不用人手动操作。其管片拼装机也升级为智能机器人,能做到毫米级精准拼装,比传统人工拼装精准得多。再配上运输材料的无人驾驶电机车,新一代国产盾构机实现了自主掘进、自动拼装、物流自动运输三大核心作业的全流程自主运行。

听完讲解后,多位外宾围着中铁五局项目副总工程师周浩提问:“23号线隧道断面的直径是多少?”“盾构机每天掘进量是多少?”“隧道管片拼装精度为何能达到毫米级?”周浩一一作了解答。

轨道交通参访的第二站——上海轨道交通路网运营调度指挥大楼也给外宾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座大楼由大数据中心、调度指挥中心和应急处置中心组成,具备对全网列车运行、电力供应、车站设备运行、预警响应、抢险力量等进行集中监控和全局协调的功能。

走进调度指挥中心区域,这里面积约2300平方米,多块巨大的屏幕映入眼帘,上面显示着实时变化的各种数据、21条线路的运营状态、多个地铁站的人流画面……一些外宾边听讲解,边拿起手机,拍下这个中心全局掌控上海轨道交通网络的智能化场景。


 
 


Tel:(网站)021-51603532;(会议)021- 51603528 51603599;(报告、手机报) 021-51603532;(定制)13482147664;Fax:021-51603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