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市政府审定同意,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印发了《北京市轨道一体化专项指标投放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及《北京市轨道微中心名录(2025年)》(以下简称《微中心名录》)(京规自发〔2025〕294号)。《管理办法》深入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等要求,着力发挥轨道交通对于城市发展的关键引领作用。为更好地促进轨道一体化专项指标管理机制落地见效,现对相关内容进行解读。
问:《管理办法》出台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答: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全面深化改革部署要求,切实发挥轨道引领城市发展作用,提高空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轨道交通综合效益,有力推动轨道微中心建设,激发站城融合多元动力,制定《管理办法》。
《管理办法》建立“市级引导、区级主责、动态平衡、收益反哺”的轨道一体化建筑规模流量管理机制,设立总量1000万平方米的市级轨道一体化专项指标(以下简称专项指标),用于支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高品质一体化项目。此举旨在强化市级建筑规模指标的牵引作用,有效撬动资源要素向轨道站点周边集聚,逐步塑造更加高效、更有品质、更具活力的城市功能结构。
问:轨道一体化专项指标对城市建设产生什么积极影响?
答:本次工作坚持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轨道微中心建设和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指标投放重点支持三类项目建设。
轨道一体化综合开发项目:设置促进轨道微中心高水平建设的激励性指标。对一体化方案达到优良水平的轨道微中心可投放专项指标,规模原则上不超过一体化核心范围内规划总建筑规模的25%。激励各地区优先围绕轨道微中心进行开发项目谋划和土地整备供应,引导新增建设规模在轨道站点周边的高价值区域集聚。在实施路径上,要求在详细规划阶段同步编制“轨道交通场站一体化专章”,开展站点周边用地的精细化规划设计并纳入供地条件,实现城市功能混合、空间资源集聚、城市生活便捷的发展目标。
轨道一体化城市更新项目:激发轨道站点周边城市更新活力,对提升轨道一体化水平的城市更新项目投放奖励性指标。根据项目对轨道设施结建、交通接驳空间拓展、补充公共空间及功能共享等方面的贡献程度,奖励相应的建设指标,原则上不超过该地块现状合法地上建筑规模的15%,对于用地规模较小的地块可适当上浮。本措施充分借鉴了国内外相关城市经验,通过适当的指标投放促进城市公共空间和设施的建设,提高站点周边精细化治理水平,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城市更新的积极性。
轨道一体化重大项目:主动引导国家级、市级重点项目优先在轨道站点300米范围内布局,设置轨道一体化重大项目支持性指标。对符合要求的项目,给予规划地上总建筑规模25%的专项指标支持,可根据项目重要程度适当上浮,原则上不超过50%。提升重大项目在选址时对轨道交通出行需求的关注度,有效引导“学医景商”等大客流公共服务功能向站点周边集聚,从而整体优化区域交通结构,充分释放轨道交通的综合效益。
问:轨道一体化专项指标与轨道微中心的关系是什么?
答:《管理办法》与轨道微中心建设深度协同,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会同各区共同修订形成《微中心名录》,在全市范围内划定103个轨道微中心,作为专项指标投放的重点地区。未来,轨道微中心将通过高水平站城融合建设,支持创新产业集群落地、助力商圈升级、构建便民宜居生活圈,逐步打造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激活城市经济发展新引擎。
问:如何保障轨道一体化专项指标有效投放?
答:《管理办法》与现行的规划管理体系充分衔接,管理流程有机嵌入既有规划管理审批程序。综合开发项目可在街区控规或规划综合实施方案编制阶段提出申请;城市更新项目可在城市更新实施方案编制阶段或线路一体化规划方案编制阶段提出申请;重大项目可在规划综合实施方案编制阶段提出申请。确立规则清晰、流程高效、责任扎实的运行管理体系,建立规划-实施-评估管理闭环。
一是加强市区联动。发挥市级引导作用,落实区级实施主责,统筹好站点周边用地资源,创新规划实施方式,提升轨道交通综合效益。
二是提升规划质量。将专项指标投放管理作为提升规划实施能力的一次改革探索,推动各层级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围绕轨道站点,优化城市功能、聚集发展资源。
三是聚焦近期实施。建立市级轨道一体化专项指标投放台账,做好指标动态管理。专项指标主要投放在3年内能供地和建设、5年内能竣工的项目,投放后长期不建设的及时收回,确保专项指标真投入、真落地、真见效。
四是做好批后监管。建立专项指标全过程管理机制,及时评估使用情况,并将指标使用效益评价纳入城市体检评估。
问:专项指标政策的出台与广大市民有何关系?
答:本次工作以更加积极的政策,推动在轨道站点周边打造一批宜居宜业的好房子、好街区,构建轨道上的宜居生活圈、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实现居住工作、教育医疗、购物游憩全链条轨道交通舒适出行。随着专项指标逐步落地实施,将围绕轨道站点形成更加紧凑集约、高效复合的空间格局,城市环境更为舒适;轨道站点与周边建筑地下空间互联互通,慢行系统更加安全、连续、便捷;围绕轨道站点实现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高效转换,绿色出行方式更具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