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济南高新东区云巴空载试运行已经两个多月,进入开通运营的最后准备阶段。这段全长30.7公里的轨道交通线路,全程架设在高架轨道上,串起唐冶、孙村、两河、庄科等多个片区。但自项目启动以来,不少市民疑惑:“同样是在高架上跑的列车,为啥叫云巴,不叫轻轨或云轨?”三者外观与形式接近,都有哪些不同?
规划之初便锁定云巴
“第一次在工地看到‘云巴’标识时,我还以为是写错了,心想这不是轻轨或者云轨吗?”家住高新东区的市民李女士,每天上下班都会经过云巴项目施工现场,不少市民和她一样都有这个疑惑。
目前,济南高新东区云巴已经进入通车倒计时,该项目全长约30.7公里,途经高新区、历城区,全线以高架方式建设,共设车站32座。正在试运行的云巴列车因小巧灵活被市民称为“胶囊巴士”,但除了车辆造型不同外,云巴与常见的轻轨以及近几年兴起的云轨并无明显不同。
要理解云巴为何物,就要回溯它的诞生背景。
云巴与云轨可谓“一母同胞”,二者都是比亚迪进入轨道交通领域发布的产品。云轨率先问世,比亚迪在云轨的基础上,推出了云巴。云巴可以理解为云轨的“迷你版”或“小运量版”。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云巴这一建设形式早在规划阶段就已明确。《济南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提出“推动中低运量轨道交通规划建设”。2023年1月初,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发布《济南市低运量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超限性评估专题研究及后续服务采购公告》。随后,低运量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开始被市民关注,但建设形式有诸多猜测。
2023年6月,济南交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发布济南高新东区云巴项目招标计划。7月,有关部门发布线路走向批前公示,确定济南首条云巴建设位置在历城区和高新区,进一步向市民明确云巴为济南高新东区低运量轨道交通的建设形式。
运量、建设周期、轨道结构均有差异
“云巴与轻轨、云轨的区别,可通过运量、成本、建设周期、轨道形式等指标划分。”山东大学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张汝华表示,三者虽同属高架轨道交通,但服务定位完全不同。
运输能力是最关键的区分标准。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城市轨道交通分类》,云巴属于低运能系统,每小时最大运量约1万人次。据此前报道,济南高新东区云巴列车在3月份组装上线后,初期采用2编组列车,每列额定载客140人。轻轨则为中运量系统,每小时运量可达1万至3万人次。云轨运量与轻轨相似,每小时运量在1万至3万人次。
建设周期上,三者也有不同。30.7公里长的济南高新东区云巴从开工到通车,用时不到两年时间。轻轨建设周期较长,以吉林长春的轨道交通4号线南延为例,该项目全长约4.5公里,2020年3月开工,2022年8月试通车,用了近两年半时间。全部为高架站的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其一期工程从开工到验收也用了约3年半时间。
轨道结构的差异也比较明显。云巴采用U型轨道梁,列车通过底部的橡胶轮胎在梁上行驶;而轻轨通常采用钢轨轨道,和地铁轨道类似,只是钢轨重量不同;云轨则是单条轨道结构,轨道为“工”字形钢梁,列车“骑”在轨道上行驶,这与重庆广泛部署的单轨很像。
背后是“按需配置”的规划逻辑
“不建轻轨,而建云巴,本质是城市轨道交通‘精准适配’的体现。”张汝华说。
目前,济南已开通的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属于大运量系统,适配中心城区的密集客流。而高新东区目前功能主要为“产业+生活”,客流分散,缺乏高强度客流走廊。
云巴的特性刚好契合这种需求,它的首要任务是打通区域内部的“任督二脉”,提升产业园区内部的通勤效率,优化投资环境,并带动沿线土地的综合开发。而且建设云巴能快速见效,新城建设急需交通配套支撑,云巴建设周期短的优势凸显。
“对于高新东区这样的新兴区域,云巴是一个极具性价比的选择。”张汝华认为,高新东区作为济南科创产业的核心承载区,聚集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未来还将引进更多企业和人才,云巴的站点间距小,能覆盖主要的产业园和小区,实现“门到门”的接驳。
记者注意到,高新东区云巴的高架,占用地面道路资源少,对现有交通影响小;它构建了一个独立的、高效的空中通道,服务于“城市单元”内部流动;云巴设计最高运行时速80公里,虽不及地铁,但优于BRT快速公交,且有独立的通道,能在高峰期时快速接送乘客。
从城市交通网络布局来看,云巴的加入完善了济南的轨道交通层级。按照设计,高新东区云巴可与轨道交通2号线、4号线、8号线三条地铁大线实现换乘,能承担微循环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