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的一则喜讯令人兴奋:国内首台超深竖井全断面掘进机“天工号”创下单日进尺20.189米的行业最高纪录。“正是沈阳地铁的实践,推动我们实现产品应用领域拓展,助推企业抢占了新赛道。”这是北方重工高级工程师许成发的感激之言。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交通脉络的迭代升级始终是核心篇章。对于沈阳这座兼具厚重工业底蕴与蓬勃创新气息的城市,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沈阳地铁从蓝图驶入现实,如同一部深埋于地下的强劲引擎,以强大的产业牵引力,催生了一条覆盖研发、制造、建设、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推动沈阳轨交产业从零散配套走向集群发展,从技术跟随迈向自主创新,成为沈阳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
产业链从无到有 本土集群成型
沈阳地铁的建设热潮,为本土产业打开了成长空间。
2005年11月18日,沈阳地铁开工建设,如同一块充满无限机遇的“产业磁石”,吸引了原本专注于公路领域的辽宁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毅然跨界投身于轨道交通设计这一全新领域,轨道交通分院人员规模从最初的不足10人,迅速扩张至百余人,持续注入着新鲜的创新血液。博林特电梯深度参与沈阳地铁建设,二十年间为沈阳地铁提供764部自动扶梯和120部无障碍电梯,如今产品远销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电梯超过6000部。更有一直陪伴沈阳地铁建设的中铁九局,业务从沈阳起步,扩展至北京、重庆、深圳、杭州等19个国内重点城市,跻身于中国地铁建设行业的第一方阵。
地铁起、企业强、产业兴。沈阳地铁开工建设以来,在政策引导与地铁项目的带动下,沈阳逐步构建起涵盖盾构机、信号系统、牵引设备、安防装备等多领域的轨交配套产业体系。北方重工的盾构机、新松机器人的自动售检票系统、沈鼓集团的环控系统等产品凭借过硬品质实现规模化应用。 ,与地铁相伴 轨交产业崛起)中车沈阳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制动产品、沈阳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的继电器设备、沈阳中车时代的牵引控制系统,成为轨交装备领域的“沈阳名片”,不仅服务本地项目,更走向全国市场。从施工机械到终端设备,从硬件制造到系统集成,沈阳本土配套能力持续提升。
技术创新突围 自主研发领跑
创新是沈阳轨交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二十年来,沈阳地铁如同一个“创新实验室”,推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相继落地,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盾构机产业与地铁建设密不可分。沈阳地铁建设的二十年,也是沈阳盾构机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二十年,其生产制造、数据收集、性能提升等环节在沈阳地铁建设的“试验田”里全面落地应用,促进了盾构机以及系列产品的技术难题攻关。在参与的我国首台全国产化盾构机应用试验工作中,沈阳地铁深知重担和风险,为国产主轴承产业化创造了难得机会。2023年,随着盾构区间的顺利贯通,盾构机在沈阳取得100%国产化的重大突破,实现了中国在高端制造的一个新跨越。
不仅如此,在核心装备制造领域,沈阳中车时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城轨车辆牵引系统,其产品已成功应用于沈阳地铁多个项目。沈阳地铁1号线东延线使用的信号系统,实现国产系统与进口系统的无缝兼容,创下通信信号一体化无扰改造的国内先例。
产业融合发展 赋能城市升级
沈阳地铁以“轨道+”为纽带,推动轨交产业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产业辐射效应持续放大。围绕延伸轨道交通上下游产业链,持续布局与城轨产业央企、国企和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完成3号线3列车整车装配,加快“地铁车辆沈阳造”战略实施;布局新能源产业,推动“光储充停”一体化项目落地,持续深挖业务关联性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项目;参与组建多家公司,助力本土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打造助力产业发展的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
TOD开发成为产业增值的重要引擎。“轨道+商业”的融合模式激活了沿线土地价值。地铁网络的完善带动了沿线商圈崛起,从铁西到大东,从沈北到浑南,轨交沿线已成为城市商业、文旅、居住的核心聚集区,为相关服务业提供了广阔市场。
企业强,则产业根基稳。从装备制造到智慧运营,从资源开发到生态共建,沈阳地铁正以开工建设二十周年为新起点,向着更高的目标稳步迈进,持续锻造沈阳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在这条轨道上,沈阳轨交产业也将驶向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成为支撑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