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5 | 网站首页 | 返回旧版
用户名 密码 新用户注册 |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焦点 » 正文

新建铁路南京至淮安城际铁路(安徽段)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公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1-11  来源:滁州市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809

一、项目概况


南京至淮安城际铁路位于我国华东地区江苏省和安徽省境内。线路自北向南由江苏省淮安市在建淮安东站引出,向南经淮安市洪泽区、金湖县,进入安徽省天长市(县级市)并设站,出站后线路继续向南跨过省界,经南京市六合区、浦口区,引入新建的南京枢纽第三客站-新南京北站,其中安徽省境内线路全长45.484km(均位于天长市)。


本项目为新建铁路南京至淮安城际铁路(安徽段),项目为双线高速铁路,设计车速350km/h,全部为桥梁工程,全线新设1座车站天长站(中间站),工程总投资约819762.11 万元。


二、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概述


1、生态环境


(1)对生态功能区的影响分析


综合工程沿线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项目建设对生态功能区的主要影响是施工期造成的水土流失。因此评价认为应加强工程沿线区域施工期及各临时工程的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土流失量的产生。此外,工程破坏一定面积的植被,但随着施工期结束后临时用地的复垦、绿化,线路两侧栽植乔灌进行绿化等措施,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补偿铁路建设对植被的破坏,评价认为工程实施不会影响各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发展方向。


(2)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分析


本工程虽占用耕地及少量林地资源,但工程整体呈线性分布于沿线地区,线路横向影响范围较狭窄,因此对整个评价范围而言,这种变化影响较小,不会导致沿线土地利用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工程建设将使建设用地面积得以提高,但对整个评价范围而言,数量变化不明显。临时用地主要是取土场、制梁场、施工便道等临时工程的占地,工程结束后将对其采取绿化恢复、工程治理措施或进行复垦,预计施工结束后3至5年,可基本恢复土地的原有使用功能。综上所述,工程建设对评价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影响轻微。


(3)对沿线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由于本工程呈窄条带状穿越沿线地区,工程永久占用耕地不会使沿线所经区域的农业生产受到太大影响;临时占用的耕地面积在施工完毕后,将采取场地清理、植被恢复和复耕等措施,可以逐步恢复其原有农业种植功能,其影响只是暂时的。


(4)对植被资源的影响分析


评价区域自然体系生产能力由现状的723.06gC/(m2.a)降低到697.68gC/(m2.a),自然体系的平均生产力减少25.38gC/(m2.a),工程建设虽然会造成评价区域生态系统生物量每年减少4157.65t,但主体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采取植物恢复措施后,能够减缓植被生物量损失和自然体系生产力下降。


本项目线路(DK130+500)距离古树名木黄连木49m。施工经加强古树名木科普宣传和环保教育,加装围栏,不会对古树名木黄连木产生明显影响。


(5)对动物资源的影响分析


施工期将野生动物从原有的庇护场所或栖息环境中驱离;此外,施工场地产生的噪声、振动、水污染、粉尘污染和光污染也会对周边野生动物产生驱赶作用,迫使其远离施工区域,从而对部分野生动物的生存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7)景观影响分析


评价范围以农林生态景观为主、兼有水体景观和城镇景观的半自然半人工景观,本工程全线均为桥梁,会降低局部区域景观的连通性,但景观主体并未改变,工程建成后景观空间结构仍然合理,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仍然相匹配,因此,工程实施对区域内的景观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2、地表水环境


工程阻水较小,建桥后,桥墩上下游区域内水流流态没有明显的改变,工程实施对大面的流场、流速、水位分布没有影响,说明建桥对工程所在河段的水流流态影响很小。


本项目为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运行列车全部为动车组,列车配备污水和垃圾贮存装置,区间列车运行时无污染物排放。铁路站场污水接入市政污水管网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不直接排入地表水体。


施工期水污染源主要来自桥梁施工、大临工程生产废水、施工营地生活污水和施工机械油污水。桥梁施工影响主要发生在围堰和拆除围堰期间,影响范围约为10~200米,影响时间和范围较小,不会对施工水域水质产生显著不利影响;大临工程采用沉淀池处理施工废水,处理水回用于场地洒水防尘,不外排;施工营地采用化粪池、隔油池、污水生化处理成套设备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水用于周边农田灌溉;施工机械采用定点维修清洗,油污水收集处理后回用,不外排。


因此,在采取报告书提出的施工期和运营期各项污水处理措施后,本项目不会对项目沿线地表水体水质产生显著不利影响,项目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小。


3、大气环境


本工程建成后,沿线运营机车类型为电力,无机车废气排放;铁路场站无锅炉等大气污染源。施工期大气污染源主要为施工扬尘、搅拌站粉尘和施工车辆、机械废气排放。采取设置围挡、施工现场洒水、搅拌站合理选址、搅拌设备全封闭作业及安装烟气净化设备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施工期施工大气污染物对沿线大气环境的影响。由于施工是暂时的,随着施工的结束,上述环境影响也将消失。因此,本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4、声环境


(1)施工期


多台施工设备同时运行时,本项目沿线场界噪声贡献值及临近敏感点的昼间、夜间的环境噪声预测值将会超标。施工噪声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为整个施工周期,随着项目工程竣工,施工噪声的影响将不再存在。桥梁施工阶段,主要噪声源为桥梁下部基础施工中的旋转钻机和车辆运输噪声。旋转钻机一旦开始作业即具有连续性,其对某一具体的敏感点影响时间为3~4个月。跨越集中居民区的桥梁对周边居民影响较大,应合理安排工期,夜间禁止施工。


(2)营运期


本项目声环境敏感点距铁路外轨中心线30m处共116处测点,近期昼间、夜间预测等效声级分别为68.3~70.3dB(A)、60.5~62.5dB(A),近期昼间、夜间分别超过标准限值0.1~0.3dB(A)、0.5~2.5dB(A),近期昼间超标6处、夜间超标116处。


本项目评价范围内的噪声敏感点共计116处,敏感点测点近期昼间、夜间预测等效声级分别为58.4~73.5dB(A)、49.5~65.8dB(A),近期昼间、夜间分别超过标准限值0.1~6.8dB(A)、0.1~9.0dB(A)。


5、振动环境


施工期施工机械中,打桩机产生的振动强度为最大,应尽量避免夜间施工。施工机械产生的振动,随着距离的增大,振动影响渐小。因施工时间长度有限,随着施工的结束,施工机械的振动影响也随之消除。


本工程全线共101处振动敏感点、合计180处预测点,设计近期各敏感点的振动评价量预测值为70.7~82.0dB。距离线路外轨30m内区域81处预测点Z振级评价量VLzmax昼间、夜间为75.0~82.0dB,有12处预测点超过80dB量,超过80dB量为0.2~2.0dB。距离线路外轨30m及以外区域的99处预测点Z振级评价量VLzmax昼间、夜间均为70.7~75.7dB,均满足《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中“铁路干线两侧”标准。


6、固体废物


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和拆迁房屋建筑垃圾。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拖运处理,拆迁建筑垃圾运送至城市建筑垃圾弃置场统一处理。


运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车站生活垃圾和维修工区产生的少量废油。运营期职工生活垃圾产生量为34t/a,旅客候车垃圾产生量为15t/a,旅客列车垃圾产生量为16t/a,维修工区废油产生量为2t/a。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拖运处理。维修工区和牵引变电站产生的废油属于危险废物,委托具备废油处置资质的单位收集处理。变电所内蓄电池需要更换时,应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由有资质的蓄电池回收单位回收处理。


综上所述,本项目固体废物均得到妥善处置,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7、环境风险


本线运营后为客运专线,无货物运输,因此工程运营期不存在发生运输危险品事故的可能性。本工程跨越河流和水库无饮用水源保护等特殊保护要求,施工期不采用施工船舶作业,环境风险主要来自施工期建设过程中施工机械使用的燃油等危险品可能发生泄漏的危险。在加强施工管理,采取相应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制订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后,本项目的环境风险水平是可以接受的。


三、环境保护措施


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植物资源保护措施


评价建议本着“见缝插针”的原则,在工程永久性用地范围内进行绿化;对于因施工围挡临时占用的绿地,工程后原则上应全部采取植被措施予以恢复,以尽量减少本工程对沿线植被的影响;建议绿化方案最大程度发挥两侧绿化的防护和景观作用。线路距离天长市郑集镇十营村曹庄村民组古树黄连木43m,加强古树名木科普宣传和环保教育,施工期加装围栏。


(2)动物资源保护措施


加强施工期管理,采取先进施工工艺,注重对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杜绝人为捕猎野生动物的现象发生;对评价范围内分布的野生保护动物,应通过控制施工占地范围、缩短施工时间、加强施工管理和施工人员的教育培训、禁止人为捕杀等措施,缓解工程建设和运营的影响。


(3)水生生态保护措施


施工用料的堆放应远离水源和其他水体,在水中进行桥梁施工时,禁止将污水、垃圾及船舶和其它施工机械的废油等污染物抛入水体,对施工人员作必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4)景观环境减缓措施


在贯彻因地制宜、环保美观、与周围景观相协调的设计原则基础上,建议施工完成后,桥梁桥体及桥下、站场周边等建构物周边进行景观绿化,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优先采用植物防护措施,选择适宜的树种、草种,达到防护工程、改善路况,绿化环境、美化景观的目的。


2、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


(1)工程跨河桥梁的基础施工应选择在枯水期,尽可能采取先进的施工工艺,科学管理,尽量缩短水下的作业时间。严禁将钻孔灌注桩的出渣及施工废弃物、水上平台人员的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向施工水域排放。


(2)混凝土拌合站散货物料必须防水、防雨存放。生产废水必须设两级沉淀池,冲洗砂石料的水应做到重复利用,剩余的处理水应用于施工场地的洒水防尘。


(3)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的养护维修及废油的收集,车辆、机械冲洗废水经隔油池、沉淀池处理后贮存在清水池中,回用于车辆机械的冲洗。严格施工管理,避免施工机械的跑冒滴漏。


(4)本工程临时营地距城区、乡镇较远,应自建隔油池、化粪池、污水生化处理成套装置收集和处理生活污水,并加强管理,处理水交由周边村民用于农田灌溉。


(5)天长站站区以及维修工区产生的污水分别经化粪池、隔油池预处理后接入站区周边的市政污水管网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区间建议采用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回用于厂区绿化。


3、环境空气保护措施


(1)施工现场用地的周边设置围挡,实施密闭施工。施工现场土石方集中存放,应当采取覆盖防尘措施。施工现场应当有专人负责保洁工作,配备相应的洒水设备,及时洒水清扫以减少扬尘污染。


(2)混凝土搅拌站设置集气罩、除尘器降低混凝土拌合粉尘排放。


(3)加强施工车辆运输的密闭管理,防止土石砂料的撒漏;运输时采用密封车体,尽量减少扬尘;运输车辆不得超载;工地出入口应设置清洗车轮设施,以免车轮带泥行驶。


(4)加强施工机械设备及车辆的养护,严禁使用劣质油,降低施工机械废气排放量。


4、声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期


优先采用低噪声施工机械设备和施工工艺,科学合理的布局施工现场,噪声源强较大的设备尽可能远离敏感点,同时在距离线位较近的居民住宅区处设置施工围挡,以减小施工场地对周边敏感点噪声影响。科学合理的安排施工时段,禁止夜间施工,如因工程技术需要必须进行连续施工作业的,需向环保主管部门申请夜间施工许可,并将批准的夜间施工计划公告附近居民。


(2)营运期


本项目外轨中心线外65米内(即4b类声功能区内)严禁规划建设学校、医院(卫生院)、住宅项目等环境敏感项目;在本项目外轨中心线外65米至300米范围内地块新建噪声敏感项目的,在新建敏感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应考虑本项目铁路噪声的影响并自行采取隔声防护措施,保证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声环境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对距外轨中心线外30米以内的噪声敏感建筑物,采取工程拆迁或功能置换,拆迁费用纳入主体工程投资,共拆迁约232户居民房屋。实际拆迁或功能置换户数以最终设计文件为准。拟对本项目设置2.3m高桥梁段声屏障40处共15740延米,估算投资5430万元;拟设置居民区隔声窗112处(1602户)合计32040m2,估算投资1602万元。营运期噪声环保投资7032万元,其中声屏障投资5430万元,通风隔声窗投资1602万元。


5、环境振动保护措施


(1)从振动环境要求出发,建议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结合噪声防治,在距铁路外轨中心线30m内,禁止新建居民住宅、学校、医院等敏感建筑物。


(2)线路运营后应及时修磨轨面,加强轨道不平顺管理,执行严格的养护维修作业计划,确保轨道处于良好的平顺状态,从而达到减振降噪的目的。


(3)根据预测结果,营运期沿线外轨中心线30米以外振动敏感点均可达标,暂不采取振动污染防治措施;对位于本项目外侧轨道中心线外30米以内噪声敏感建筑物采取拆迁或功能置换措施,费用计入主体工程投资。


(4)施工期选择环境要求较低的位置作为固定制作作业场地,施工车辆应尽量避开振动敏感区域。尽可能将产生振动的施工设备置于距振动敏感区30m外的位置,以避免振动影响周围环境。在靠近居民住宅等敏感区段施工时,夜间禁止使用打桩机、夯土式压路机等强振动的机械。


(5)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倡导科学管理。结合施工期噪声防治措施,采取尽量避免夜间施工措施,减轻施工机械振动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如遇工程需要必须夜间连续施工的,施工前应向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夜间施工许可,批准后方可进行施工,并将施工时间、地点向周边居民公告,争取居民的理解。


6、固体废物处置措施


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和拆迁房屋建筑垃圾。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拖运处理,拆迁建筑垃圾运送至城市建筑垃圾弃置场统一处理。


运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车站生活垃圾和维修工区、牵引变电站产生的少量废油。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拖运处理。维修工区和牵引变电站产生的废油属于危险废物,委托具备废油处置资质的单位收集处理。


四、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新建铁路南京至淮安城际铁路(安徽段)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符合安徽省的主体功能区划、生态保护红线规划、沿线城市总体规划。在落实本报告书中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生态影响减缓、风险防范措施的情况下,项目建设对沿线声环境、振动环境、地表水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电磁环境、地下水环境、土壤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可以得到有效控制,项目的环境影响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新建铁路南京至淮安城际铁路(安徽段)的建设是可行的。


五、公众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的期限:


公众可在公示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登陆天长市人民政府网站查阅环评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如需要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或需索取补充信息的该项目公众,可与联系人联系。


六、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


本次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是建设项目所在地周围的、关注本项目建设的公众,征求对本工程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见,非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不在征求范围。


七、征求公众意见的具体形式和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


本公告发布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公众可填写建设项目公众意见表(见网络链接),通过邮寄信函(以邮戳日期为准)、传真、电子邮件将填写的公众意见表提交建设单位或环评单位,并请注明发表日期、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


八、联系方式


建设单位:安徽省铁路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滁州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联系人:訾工


联系电话:0551-62775755


电子邮箱: 2158928054@qq.com


环评单位: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紫云大道9号


邮编:210014


联系人:黄工


联系电话:025-88018888-7309


传真:025-84405744


电子邮箱:104849262@qq.com


附件:宁淮铁路安徽段环评报告征求意见稿


 
 


Tel:(网站)021-51603532;(会议)021- 51603528 51603599;(报告、手机报) 021-51603532;(定制)13482147664;Fax:021-51603552